行业信息

    有一种奉献用生命书写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5日 09:00发布者:郑祺浏览次数:

    ——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参与汶川地震重建工作回顾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8-05-14

        转瞬十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十年前的5月12日,里氏8.0级强震袭击了汶川地区,给当地带来了灾难性破坏,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今,那块铭刻着2点28分的汉白玉石雕摆放在四川汶川漩口中学遗址内,仿佛是时刻提醒着人们要永记那一刻到来的灾难。那一刻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对有的人来说是青春,对有的人来说是成长,但这十年,是属于全中国的记忆,它是沉重的,却也饱含浴火重生的希望。

        在灾难面前,击不垮的中华儿女砥砺前行。昔日满目疮痍、举国情牵的地震灾区,新城市、新村庄拔地而起,新楼房、新民居鳞次栉比,新学校、新医院设施完备,新企业、新园区生机勃发……汶川之所以实现精彩蜕变,创造人间奇迹,正是因为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的“中国精神”所迸发出的“中国力量”,从而谱写出一曲感恩奋进的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梦”篇章。

        在这场全国支援的重建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艺所)也在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地震发生后,探矿工艺所派出20多名科技人员,第4天就赶赴受灾严重的理县开展地灾巡查。交通中断,陡坡上依然滚石滑落,有时连吃饭、喝水都找不到地方。科技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忍饥挨饿,攀崖越涧,鏖战165个日日夜夜,查清在理县县城及13个乡镇分布的215处滑坡、崩岩、泥石流沟等地灾点,协同地方政府紧急疏散近千名受灾群众,建立起9个地灾自动化监测点,为理县及时转移安置灾民和恢复重建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重建后的禹里乡

    协同作战

        地震预报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道科学难题。各国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试图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对地震发生机理的认知程度,以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日美和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在大地震后,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实施科学钻探,目的在于通过科学钻探,研究不同类型地震断裂带的发震机理,探索监测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余震频繁的特殊时段,根据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专家组的建议,经国务院领导批准,科技部决定在汶川地震和复发微地震的源区-龙门山“北川-映秀”断裂及前缘“安县-灌县”断裂旁侧快速施工科学钻探,以期通过对岩芯、岩屑和流体进行多学科观测、测试和研究,揭示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属性,恢复地震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化学行为、能量状态及破裂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化学行为、能量状态及破裂过程,检验和深化对地震断裂发震机理的了解和认识。完工后在孔内安放综合地震探测仪器,建立长期观则站,为未来地震监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无疑,这是我国地质地震科学界承担的一项旷古未有的重大项目。经科技部批准,在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组织下,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单位,组织了100多名科学家,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规划、论证,在震后3个月启动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专项工程。作为承担主要施工和后勤保障任务的探矿工艺所,迅速组建了所内强有力现场指挥班子、办事机构和专项研究课题组,抽调精干队伍和研究人员,赶赴龙门山断裂带,顶着余震、垮岩滚石和暴雨、泥石流的威胁,精心操作,昼夜不停,千方百计争时间、抢进度,组织开展井场建设、钻探施工等工作,为地学研究创造条件和提供一手数据。

        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地震,因此地层破碎的严重程度罕见,所有的钻孔从开钻到完钻基本上全部在破碎地层中钻进,钻进施工条件十分恶劣,钻孔垮塌、扩径、缩径和漏失等诸多困难同时存在。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钻探工程技术人员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半合管取芯技术”、“高比重泥浆压力平衡钻进技术”、“局部扩孔钻进技术”和“长孔段小间隙套管固井工艺”等先进技术,解决了破碎岩层取芯问题、钻孔缩径卡钻问题和复杂地层钻孔护壁问题,使破碎地层的岩芯采取率达到92%以上,岩芯的原状性保持得非常好。

        虽然通过采用半合管取芯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破碎岩层的岩芯采取率低和岩芯原状性差的问题,但是半合管取芯钻进回次进尺短,导致提钻次数多,辅助时间长和钻探施工效率低。为了解决此问题,钻探工程技术人员又组织研发了长半合管取芯钻具,将取芯钻具的取芯回次长度由2米左右增加到4米~6米,大大提高了日进尺效率,满足了工程施工和地学研究的需要,为汶川地震断裂带主滑动面的确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通过自主创新,探矿工艺所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出一套多功能、低成本的深孔取芯钻探设备KZ-3000型电驱动钻机和配套器具。该钻机的特点是高速顶驱配合绳索取芯钻进工艺,同时还配有电驱动的转盘、自动送钻系统、变频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适合于直径和深度较大的连续取芯钻孔,可用于3000米左右的科学钻探,还可用于深孔岩芯钻探、地热钻探以及煤层气钻探。该所还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于科学钻探项目的钻探施工组织管理新模式。

    ……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0年了,地震给地质工作上了一堂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那就是,地质工作在解决矿产资源问题的同时,还要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自然灾害预防和处置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环境地质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这是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又一神圣使命。

    灾后的禹里乡

    新北川县城

    北川情怀

        在众多奋战在一线的地质工作者中,中国地调局探矿工艺所地灾防治中心的吴和政也是其中一员。2008年7月11日,他由中组部选派代表原国土资源部到灾区安昌镇的北川援建挂职。此前,吴和政曾参加过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工程,西湖、秦皇岛引水工程,云南楚雄到大理、大理到保山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

        2008年7月18日,吴和政在北川人大办公室主任老唐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北川老县城废墟,满目的废墟,让这位地质工作者满心的伤痛,说不出的哀伤。此后,针对北川严重的地质灾害状况,吴和政带领相关部门,深入乡镇的地质灾害点实地勘查,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狂风暴雨,他们都没有畏缩过,很多地质灾害点都在深山或山顶,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车辆进不去,吴和政就带领相关干部冒着烈日和滑坡危险,徒步爬行几个小时才到达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和政及同事们很快完成了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同时督促各乡镇编制了年度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共收集掌握各乡镇上报的预案160余份。

        预案完成后,当地成立了以吴和政为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层层签订了责任书,落实了责任,做好了防御“预案”的宣传,并协助指导各乡镇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演练,提升各乡镇临灾反应能力,强化受威胁群众识灾、预警、逃生、互助的意识;定期和不定期对全县23个乡镇160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4批次的督查工作,提出整改通知书100余份。仅2009年就开展应急排险工程4批次,涉及17个乡镇7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投入应急排险资金521.8万元,这些防灾工程全部通过了验收,并在2009年北川安全度汛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不因地质灾害死亡一人”的目标。

    北川老县城

        在北川农房恢复重建工作中,在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吴和政和同事们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各乡镇进行调研,摸清了全县农房恢复重建基本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给县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并带领相关单位深入到受灾最重的乡镇,对农村永久性居民点选址、地形图测绘以及乡镇规划等事宜进行协调和对接,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关于乡镇规划选址及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为县委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彻底解决了对口援建单位在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他还认真做好新县城规划前期的地基勘查工作和工作进度、工程质量督查等工作;参加了全县20个乡镇的规划评审工作。

        十年过去了,吴和政早已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在北川的点点滴滴他都没有忘记,他记得北川人大办公室主任老唐蹲在原北川法院附近的废墟前痛苦神伤的场景,因为老唐的妻子就在这里遇难了;他记得巨大的滑坡体掩埋了往日的村庄,坡体上还残存衣物和部分露在外的救灾帐篷……每每回想起这些时,吴和政的心都会隐隐作痛。如今,十年过去了,一幢幢崭新的农房建起来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修起来了,一座座结实的公共建筑立起来了,乡亲们住进新房里脸上绽开了笑容……

        “没有什么比看到北川受灾百姓的笑脸更让我开心的了。”吴和政说。

    (图片由吴和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