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副校长赖旭龙教授带队对南岭地调项目野外检查和慰问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6日 10:26发布者:郑祺浏览次数:

(通讯员:徐亚东 张慧敏 彭绍勇)2020年8月1日—5日,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赖旭龙教授带队,组成多学科的野外检查组赴南岭地调科研项目组野外工作地进行野外检查和慰问。根据学校文件应对地质调查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重要环节应进行重点监控,野外检查工作即为学校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专家组由副校长赖旭龙教授担任组长,地调院总工程师王国灿教授担任副组长,组员有张明,刘德民,王甫,王肖戈,刘征和于洋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

专家组在野外工作地先听取了“贺州-郴州大地构造格局、资源背景调查”项目负责人徐亚东老师对项目概况、完成工作量、项目进展和存在问题的介绍。专家组听取汇报后,将野外检查安排及野外质量抽查路线、剖面和地质点的信息与项目组进行了沟通,并开展了室内资料和野外现场检查。

    undefined

专家组室内对项目组提交的实际材料进行检查

    undefined

专家组组长赖旭龙教授野外对工作区的三叠系进行指导

然后针对项目野外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项目组人员配备和工作技能,工作进度情况,资料整理情况,安全、保密、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青年教师、学生培养及学科建设情况等多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检查,形成了详细的检查报告,并和项目组合影。

    undefined

专家组与项目组成员在野外现场合影


在野外科研实践中淬炼理想信念

2020年8月4日,南岭地调科研项目组临时党支部组织召开《在野外科研实践中淬炼理想信念》的党课。本次党课由临时党支部书记徐亚东主持,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甫讲授,围绕“红色基因,地质情怀”,从地质人的自身品性到地质人的家国情怀。

    undefine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甫讲授又红又专地质人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

北京地质学院的出身就是为国家需求培养人才,这个红色基因延续到今天,成为了中国地质大学培养又红又专的地质人的传统。周口店临时党支部的红色教育是传统;野外实习集体备课和红色教育也是传统。

“无规矩,不成方圆”自小就是父母、老师教育学生的训言。南岭调研项目组自成立以来便组建起临时党支部,以“为国、报国”为宗旨,以”兴国、强国”为目标,按规矩制度办事,稳扎稳打执行各项任务,一步一脚印完成项目设计的工作量。党章党规必须遵守,党风党纪必须强调,只有在每位成员心中树立起“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严格戒律,才能更好推进工作,高质量完成任务。“纪律”就是“爱国”,“党建”就是“主义”,“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掉。小到一个团队,大一个国家,只要按部就班做好分内事,在组织安排中勇于创新,在实际行动中提升自我,徐行笃定,不断追寻,终将迎来黎明。

服务国家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地质情怀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毛主席长征时留下的豪言壮语,意思是五座连亘巍峨、难以逾越的高山在他眼中不过是细浪、是泥丸,这不仅是一代伟人博大胸襟的体现,也是地质人跨越山川,征服丛野的真实心境。山川对于地质人来说一直有种特殊的情怀,王甫书记在党课中讲到,“山谷的风,彰显浩然之气;山野的路,铭刻艰苦之志;山区的民,坚定信仰之基。”在野外,风沙雪雨、蛇鼠狼虫是家常便饭,徒步万里、负重登高是必修技能,家人朋友问:“不辛苦吗?”“辛苦,但更多的是幸运。”温家宝总理将他的地质学习生涯总结为三句话:“母校,给予了我专业知识;给予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给予了我接触群众的机会”。因此他是幸运的,沼泽湖田、阶地陡坎、乡野村民都是这份幸运的见证者。如同我们每一个地质人一样。王国灿教授分享他16岁上大学开始学习地质,至今已经40余年。他在讲到自己的野外故事时津津乐道,仿佛那些被狼群追赶,风餐露宿,甚至差点有生命危险的经历是一件件趣事。他不害怕吗?不是的。是心中对地质的热爱,对山川的敬畏战胜了恐惧,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相比于他一路上所收获的“财富”,根本不值一提。是这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地质情怀支撑着他走过这么多年的艰难岁月,最终成就了一身的浩然正气。

地质情怀的传承

中国地质大学自1952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王甫书记分享老一辈地大人的经历,1969-1974那五年里,地大历经了三大困难:选址难、搬家难、办学难。第一,多地选址,“赣州不干,石门没门,江陵不灵”、“三度择址,三度变更”,最终一路南下,定居武汉。第二,数次搬家,“地质大学有个外号叫搬家学院,迁校已经是第四次搬家”、“当时的老师都不愿意搬,党员带头行动,一级一级做工作”、“搬家了,家里的小孩都留在北京,就是地大的留守儿童”……第三,努力办学,“最开始借地方住,还要在好几个地方上课,五点半就要起床”、“没办法,我们是凭着教师的良心就投入了工作”……这些是14位平均年龄85岁以上的老教授亲口讲述的,在地学院基地班党支部采访他们的时候,这些岁月尘封的往事被一件件掀开,流淌着红色血脉的故事让学生们听得动容,也对那段艰难而翻腾的时光充满殷切的艳羡。这是属于地大人的一次南迁,南迁是地大人的一次长征,裹挟在一次次车程离别中的,不止是对学校、对国家的责任,更是腾飞“又红又专地质人”精神的起点。这一批老前辈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几度哽咽,“为了校迁、选址,放下了家里的一切,孩子、妻子都不知道怎么办,很多很多困难”,“但是为了地质事业,为了人才的培养,所有的困难都可以甩在后面。”

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现在枝繁叶茂二次创业,地大南迁实属不易,正是这份不易,才成就了地大人长久的敛缩简朴,正是这不懈的坚持,才创造了地大人持续的艰苦奋斗,正是这条及其慎重的漫漫南迁路,才铭刻了地大人永恒的求真务实。地大故事还要续写,红色精神还在传承,在老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下,新一批青年才俊必将掘地而起,明确行稳致远的方向,在一次次实践的熔炉中,在日复一日的淬炼中,不惑于心,不惑于行,将这份文化基因一点一滴传承下去。

师生谈心,未来可期

南岭地调科研项目组正是秉承了老前辈们这份“又红又专”的南迁精神,从野草森林密布的南岭山地,到海拔4000多米的川西高原,十多位老师,几十位学生,踏过泥泞四溅的小路,越过布满荆棘的丛林,穿越积水满地的沼泽,找基岩、看露头、测剖面、跑路线,野簿上画满的素描,掌机上填满的点位,一笔一画是对每个地质人专业技能的检验,也关乎民生福祉、服务当地发展的信念。传承温家宝校友的期盼,地质人要从识山、登山、探山,上升到护山的理念。马杏垣老院士常说“群山是我师,我是群山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徐亚东书记提到,服务国家需求,我们也在爬雪山、过沼泽,探寻新时代的长征之路;徐先兵说到野外调查一号召学生就上来了,不畏野外艰苦;曹凯分享心得“虽然平时感受不到,但我们画的每一个点,每条线,每个边界,最终汇聚起来就是在服务国家目标”。王国灿教授分享,地大南迁精神为主线的地大精神一直在传承,很多的地质事业的困难要坚持面对和解决,大浪淘沙这么多年很多的同学都转行了,面对行业不景气的困难可以做不同的选择,但是也可以坚持,因为有很多老师的鼓励,艰苦的经历就是终身的财富。同学们也积极发言,小学的志愿就是学地质,学习地大南迁精神,野外艰苦磨练了意志,经过了磨合期就坚持了下来,更能面对各种困难,坚持从一而终地搞地质;在最有拼劲的年纪,我们应该承于肩上之担,获于脚底之泥,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地质精神深深践行在工作里,体现在实绩里,一路高歌,未来可期!

最后,赖旭龙副校长给党课做总结,研究生和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做出系列改革,产教结合,科教结合,而学生参加野外调查工作就是产教结合;要加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老师给学生多一点鼓励,为他们指明方向;此外,课程思政不仅是课堂上讲马列,在野外工作中的做人做事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带领学生们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undefined

野外党会中师生们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