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对生物的影响的一直是世人争论的焦点。从分子生物学和已有的生物化石材料都表明很多真核生物度过了这场灾难,但是在涉及到底何种生物在何处度过这场灾难时,却又不得而知。
“神农架-雪峰山地区区域地质专项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童金南教授,该项目在神农架地区宋洛南沱组冰碛岩夹层中发现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将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从当前化石本身来说,当前部分标本具有特征的固着器以及二歧分枝、假单轴分枝现象,都表明它们底栖固着生活的属性。同时依据Littler and Littler(1980)提出的“Functional form group”理论,将元古代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细分为9个功能群,通过功能群分析可知,宋洛南沱组化石中不仅具有在古-中元古代即已存在的Group1和2,还首次出现了一些新的功能群(如Group4,5,6),这些功能群在其后的Ediacaran乃至寒武系都广泛存在,说明成冰系南沱组或更早时期就孕育了一些具有分化特征的藻类类型。而从环境意义来说,当前底栖宏体藻类的存在,无疑对当时环境需要重新认识,其不仅对“雪球地球”提出质疑,同时还对当时的碳循环影响深远。该文章目前已在《Geology》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