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葛梦春教授主持完成的林西县幅、锡林浩特市幅地质图分获优秀图幅二、三等奖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9日 00:00发布者:浏览次数:

201112月25日至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议,由我校葛梦春教授主持完成的内蒙古125万林西县幅、锡林浩特市幅修测项目的林西幅、锡林浩特市幅地质图分获二等奖、三等奖。

测区地处大兴安岭南段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5°30′118°30′,北纬43°00′44°00′。构造上位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域交接部位。

一、首次发现56101种孢粉化石,T/P界线确定在林西组5/6段之间;首次发现了Wordian期牙形石,获得了2242种腕足类化石,确定了哲斯组精确时代;新识别出徐尼乌苏组和温都尔庙群;新发现中更新世湖积物和冲积物、晚更新世洪冲积物等地层及河流12级阶地和四级湖积阶地

二、提出超镁铁岩及火山岩为P1再生洋盆的新看认识;侏罗纪火山岩中发现埃达克岩,其锆石定年证实存在华北陆块基底;新发现了中三叠世过铝质花岗岩

三、恢复了双井片岩的原岩,确定了变质作用P-T条件和可能的构造环境;首次经过空间分布、质量平衡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双井片岩中的混合岩是注入成因的。

五、根据不断发展与发展阶段相结合的构造观,建立了本区奠基的构造格架和基本的构造变形演化序列;划分出了土城子加里东构造带、林西-锡林浩特海西-印支构造带及黄岗梁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活化区等主要地质构造单元。

六、重新厘定了西拉木伦断裂带的位置、性质、特征和演化历史,总结了加里东双向俯冲构造演化模式,提出了再生式海西-印支构造带的新认识

七、对比了本区二大构造阶段各自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二大构造层之间存在限制—继承、叠加—改造和联合-过渡等多种构造关系。联系中国区域构造分析,将本区加里东期和海西—印支期划归为古亚洲构造域,燕山—喜山期则归太平洋构造域范畴。由于构造域之间的交接关系复杂,有时可出现转换过渡域,从而提出本区为典型的转换过渡域。

八、发表的中英文科研文章10篇,其中2篇进入EI检索,3SCI检索,另外图幅成果还在“亚洲中部大地构造图说明书”得到引用,对中亚造山带的研究和后续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