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地调局水环部 作者:郝爱兵 发布时间:2018-11-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改革做出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和规模宏大的谋篇布局。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地质调查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进行变革和调整,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地质调查工作必须在指导理论和工作理念上进行大变革、大调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等,都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
适应这一系列新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必须在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上进行大变革、大调整。在指导思想上,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从以地质科学理论为指导转变到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地球多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调查研究,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在工作理念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信息共享等作为重要驱动力;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多门类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调查评价,统筹考虑地上与地下、陆域与海域、资源与环境,大力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能力。
二、适应自然资源管理新要求,地质调查工作需要在目标定位和工作领域上进行大变革、大调整
组建自然资源部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地质调查工作必须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修复等新的重大需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努力延伸工作链条。在目标定位上,适应新的职责定位和支撑服务要求,按照局党组提出的“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新的工作定位,努力成为多门类自然资源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权威数据的主要提供者、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与生态修复的重要业务支撑者、我国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引领者。
在工作领域上,以新的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需要规范、一致、权威的基础数据支撑,地质调查工作必须按照新的要求,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开展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二是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要求发挥地质工作优势,大力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三是集约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地质调查必须延伸工作链条,更加重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等科技创新。四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需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作用,加强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研究,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五是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监管效率和水平,需要不断健全完善星空地监测体系,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观测信息。六是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效能与公共信息服务,要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水工环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建议
按照指导理论、工作理念、目标定位、工作领域变革调整的要求,水工环地质调查领域应大力拓展和强化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是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落实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要求,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灾害地质调查评价程度和精度,加强重大工程区和大江大河沿岸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对威胁生命安全和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分类处置的对策措施,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具体建议;加快建立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全国地质信息系统平台;大力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创新,采用新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监测预警仪器设备研发,切实提高地质灾害技防能力和水平。
二是强力推进深部地热能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示范。按照“推进能源产业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要求,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为主要目标,梯次推进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区域深部第二空间(3000-6000m)碳酸盐岩热储勘查评价,评价采灌均衡条件下的可持续开发潜力,建立深部地热梯级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将干热岩勘查开发作为重大战略科技问题,按照近期(3年)地面发电、中期(5-8年)规模化开发、远期(10-15年)产业化开发的三步走目标,以我为主,广泛合作,实现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等的自主创新和重大突破,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快速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水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在加强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监测的同时,积极探索水资源基础调查(支撑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不同级别流域尺度的水资源专项调查技术方法。强化综合运用遥感、物探、地面调查、监测等技术手段,对水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进行调查,充分考虑水循环特征和“三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转化关系,以及水资源与生态、土地利用等相互关系,分析水资源平衡及其影响因素,为水资源确权登记和科学管理提供支撑,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四是大力拓展和加强生态地质调查。以支撑服务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为目标,大力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突出生态问题区的生态地质调查,重点包括服务耕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的生态地质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整体保护的生态地质调查(林草湿生态地质调查),服务石漠化、沙漠化、盐渍化综合治理的生态地质调查(荒漠化生态地质调查),服务矿山地质环境系统修复治理的生态地质调查等。
五是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支撑体系。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能源、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海洋、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方面资源环境数据优势,根据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聚焦主体功能区定位及其空间格局优化、三条红线划定、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整治修复等需求,探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协同高效的多业务领域技术支撑团队。
六是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在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地质调查与国土调查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尽快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七是不断创新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范式。在总结支撑服务雄安新区总体规划、支撑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支撑服务广州市规划建设与绿色发展、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支撑服务海南江东新区概念性规划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以武汉、杭州、西安、郑州、青岛、北海等为重点,继续在成果应用与服务、工作推进机制、资料汇交与服务制度、城市地质信息平台与智慧城市和城市规划建设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等方面创新形成新的示范成果和经验做法。
八是深化拓展地质遗迹调查与服务。围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地质特色小镇和地质文化村建设等目标,以地质遗迹调查项目为依托,拓展地质、地理、人文、历史等多种资源调查,深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文化,深化基础地质科学研究,精讲“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山崩地裂”的地质故事。